
10月30日下午,上海音像資料館原館長,研究員張景嶽老師應邀作客沐鸣2娱乐第317期“周周講”👩🏼🦰。張景嶽通過風趣幽默的講解和大量改革開放前後的珍貴影像資料,為在場師生再現了改革開放前後上海的衣食住行畫面和變遷。讓全體師生從最貼近大眾的生活的角度感受改革開放的深遠意義📸💪🏽。
張老師結合影像資料介紹到,改革之前上海市民的衣食住行的實際情況,主要通過三部外國人所拍的紀錄片真實地加以反映。它們依次是1972年安東尼奧尼的《中國》🍆,1973年伊文恩的《上海市第三醫藥商店》🫵🏽,1978年牛山純一的《中國新風貌》。當年隔江遠眺浦東陸家嘴如同一片平地。大多數上海人仍住在石庫門弄堂裏。每天一早就要去菜場,吃的東西都要憑票供應。南京路上的行人都穿著單調劃一的藍色人民裝,不過在人民公園與照相館裏🏇🏽,年輕人正在重新發現並追求美。
改革後的前15年主要解決吃穿的問題。通過1985年的《上海民俗》等片子可以看到,隨著諸如膠州路農貿市場與華亭路小商品市場的紛紛設立,上海人買菜不再難👨🏿💼👌🏽,穿著打扮也變得時尚起來。但因為百萬知青返城等原因🫸,上海人住與行的困難變得更加突出。通過兩部從未公映過的內部片,一部是1984年市委市政府向國務院黨中央內部匯報片《上海市城市總體規劃(一)概況》專講上海城市病有多麽嚴重👳🏽♀️,一部是1981市房管局準備給後人看的內部資料片《上海住房破危狀況》,可以看到居民住房異常擁擠🙋🏿♀️,爬閣樓住危房👨🏽,甚至人均只有1平方米🧍🏻,簡直達到了匪夷所思的地步🥻!而交通與訊不暢堵塞的嚴重狀況,也不得令人發出乘車難🤦🏼,過江難與打電話難的感嘆!至於上海對外交通的三大窗口,即虹口客輪碼頭➡️👨🏻🦱,虹橋機場與北火車站,也都因為場地狹小簡陋,設施陳舊落後,而完全不適應需要。
令人欣慰的是,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擴大,上海住與行的難題開始得到明顯緩解🤞🏿。通過1991年的《搏動中國的上海——紀念上海建成七百周年》與2008年的《改革開放鑄就上海新輝煌》等片子我們可以看到,1987年底新客站建成,上海人乘火車不再難🏌🏼♂️。全市最大的棚戶區藥水弄還在抓緊改造,煤氣與電話得到了普及。特別是1990年浦東開發開放之後,上海城市面貌日新月異大變樣🧑🏽🔬:越江隧道與大橋的建成使浦東浦西聯成一氣,高架道路與地鐵線路的建成與拓展使市內交通變得暢通無阻⚖️。住宅建設的突飛猛進使居民住房條件大為改善。改革前後上海居民衣食住行的巨大變化,真使人有恍若隔世之感!
張景嶽🧑🌾,上海音像資料館研究員🕷,1986年獲華東師範大學歷史系碩士學位🙍🏻♀️。長期從事中外歷史資料,特別是上海珍貴紀錄電影資料的采集整理研究與開發利用工作。先後為上海電視臺創作和開設過《世紀回眸》《上海百年》《蘇州河》《城市發現“嶽”讀上海》等大型系列節目或欄目🥕。並首創以珍貴資料放映講解的形式為上海市圖書館🌘👩🏻💼、市檔案館及各高校開設有關上海城市百年變遷等系列講座🏌🏿♂️。